按照敦煌網CEO王樹彤的話來說,“2013年是中國跨境電商元年”。跨境整合能力、海外倉儲配送能力、海外市場拓展能力已經成為外貿電商的發力方向,而眾多的中國企業也從低迷的外貿形勢中看到了一絲光亮。
那么,如何考慮中國電商跨境業務的內涵與今后的發展模式呢?
其實,關于如何做外貿,如何助力中國產業升級這個話題,業內早有定論。就象郎咸平所說,制造業要按照微笑曲線來發展,從“下巴利潤”最低端的制造加工,向設計、研發、物流、銷售及終端渠道等方面進行拓展,從而完成升級。當然,郎先生并沒有給出藥方。
而今天,通過近十幾年的實踐與摸索,外貿電商在發展服務業、提升中國制造業競爭力方面有了成功的嘗試,那就是做大外貿電商平臺。著力拓展電商的跨境業務,通過電子商務打通中國產品直面歐美買家的通路,縮短交易路徑,從而為中國企業直接參與全球銷售創造了可能。
無論是在B2B還是B2C業務,傳統的中國制造業企業都嘗到了甜頭,中國的制造業企業從沒像現在這樣離客戶如此之近。當然實現這一交易,是線上交易與線下實體相互配合的結果,各種外貿服務提供商的作用功不可沒。
綜合目前國內知名外貿電商的交易情況來看,可以發現如下特點:
一、目前外貿電商的主要市場集中在美國、巴西、俄羅斯及東南亞市場,在歐洲的市場份額不大;
二、在價格方面,低價產品居多,每筆單價不高,在物流方面主要是郵政包裹類居多,還沒有形成大的規模效益;
三、在企業品牌方面,參與電商平臺交易的中國知名品牌不多,能夠創建自己產品品牌的更少;
四、在知識產權方面,多數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附加值不高;
五、在外貿電商跨境服務這個領域,還沒有大的品牌與巨頭出現,外貿電商領軍品牌虛位以待。
在這種形勢下,中國的外貿電商如何跨境發展?如何在中國產業升級這個大潮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特別是在提升企業利潤,創建中國自主品牌方面,外貿電商如何搭建更大的平臺?這或許是當下外貿電商需要突破瓶頸。因此,“電商跨境發展,著力拓展海外業務,打造中國制造業笑臉”將有可能成為中國外貿史上又一次重大事件,其影響力將不亞于當年廣交會的設立。
供應鏈要先行已成為業內共識
供應鏈作為服務貿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將為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帶來巨大貢獻!中國的服務業在經濟領域占比只有43%,而世界主要經濟體服務業在經濟總量當中的比重大多超過了70%。由此可見,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中國外貿的發展潛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貿服務業的水準、能力。
因此,國內幾個大型外貿電商巨頭,無一例外的強化了對物流和供應鏈的整合,如阿里巴巴入資深圳一達通公司,中國制造網在美國創建海外倉,出口易在德國英國等地建物流倉等等,都說明中國電商對供應鏈環節的重視。比利時郵政在中國飛速發展的業績也足以說明供應鏈在為企業創造效益方面是非常有“錢景”的。而在供應鏈的創建過程中,根據中荷貿易促進基金會在歐洲30幾年的發展經驗來看,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注意:
一、適度的進行服務外包。不是所有的業務自己來做就好,能夠與歐洲本土合作的業務就不要再成立機構雇傭人員。在歐洲這樣一個高度成熟的社會,分工十分明確,有很多業務可以借助當地現有力量來實施,尤其在人員雇傭方面要特別注意,因為歐洲的人力成本是非常高的,無論是雇傭員工還是解聘員工,企業支付的成本都十分高昂,如果仍然按照中國大陸傳統的作法將有可能受到歐洲法律的嚴厲制裁,企業將有可能支付昂貴的學費,在這個方面中國企業的教訓非常多。
二、特別要注意法律與稅務問題。在歐洲所有的業務都受到稅務部門和銀行的嚴格監管,企業千萬不要有僥幸心理,要合理合法的納稅、避稅,企業要抱著長遠發展,平穩發展的心態,不要急功近利,也不要向往一夜暴富。去年發生在歐洲的“皇帝行動”,華人公司被抄現金1000多萬歐元,損失慘重,教訓慘痛。這都是當地華人對所在國的法律法規不了解,仍然拿中國人固有的思路在歐洲經營所造成的。所以,在整合海外供應鏈的業務過程中,特別是企業在建立海外倉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法律與稅務方面的問題。
三、尋找合適的海外合作伙伴非常重要。目前,電商和在海外創建供應鏈的企業基本上都是民營企業,與那些財大氣粗的國企相比,還是非常差錢的。所以,與所在國本土的企業合作特別是與當地成功的企業品牌合作,迅速發展壯大,會少走很多彎路。在海外,硬件系統非常容易創建,但是高素質的人員隊伍,特別是熟悉當地經商環境,與主流社會打交道,與政府各部門及商協會組織的交往等方面,都是中國本土企業的短板,在短時間內是無法彌補的。與當地口碑好,歷史久的企業合作是一個事半功倍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