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中旬,匯美集團旗下品牌茵曼高調公布了自己的線下招商項目“茵曼+千城萬店”計劃,宣稱五年內茵曼要在全國1000個城市中開設10000個線下實體店鋪。其實這并不是茵曼第一次進行實體店探索,早在三年前茵曼就已開始在北方二三線城市開設實體店,而上個月其同一集團下的另一品牌初語也在廣州開設了第一家線下實體體驗店。
其實不單單是匯美集團,其他線上服裝品牌也在加快其線下門店發展步伐,包括裂帛、韓都衣舍等。可以說,在傳統服裝企業紛紛宣稱進行電商探索的同時,線上品牌也已經開始了它們的線下發展之路。由線上鋪到線下,電商品牌試圖尋找自己新的盈利增長點。
一方面,電商品牌在經過高速發展后開始面臨發展瓶頸。現有淘品牌的成功離不開淘寶在初期對其的大力扶持,隨后的天貓商城在發展初期也沒有過多的傳統品牌進駐。但淘寶、天貓等平臺的營銷費用卻與日俱增,優衣庫、波司登、歐時力以及ONLY等傳統品牌先后入駐天貓,線上服裝品牌的數量與品類也不斷增加,淘品牌的發展空間受到擠壓。茵曼創始人方建華就曾經表示,互聯網上的品類越來越多,品牌也越來越多,導致單品牌的流量會被更多的品牌分散掉。
另一方面,線下仍然是零售業的主要渠道。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4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據顯示,去年網絡購物交易額大致相當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7%。這意味著,線下仍然是主要的消費渠道,這也成為眾多線上企業發展的新選擇。
此外,線下發展空間廣闊也可以降低品牌對某一渠道或經銷商的過度依賴。對于茵曼、韓都衣舍等淘品牌來說,線上渠道是其根本,一旦電商平臺出現問題,品牌的發展就會受到制約。雖然京東、當當、唯品會等其他平臺開始涉足服裝零售領域,線上品牌也進行多平臺發展,但是天貓仍是主要銷售渠道。
在自有電商平臺發展式微的背景下,線上、線下雙渠道發展就猶如品牌的兩條腿,為其活躍于資本市場提供了支撐。但值得關注的是,線上品牌做線下門店的過程中,企業必須平衡兩個渠道。定價和款式是否同步,線下直營還是加盟,都需要考量,才能保證不損害線上經銷商的利益。
不過,線上企業如何開展落地仍處探索階段。雖然沒有成功的經驗,但是失敗的教訓倒是不少。瑪薩瑪索2010年5月在北京世貿天階開設了自己的第一家也是惟一一家線下體驗店,并定位于提升品牌形象,但是該店已于2012年關閉,瑪薩瑪索也重新專注于線上業務。高額的地租和人工成本,以及店鋪在選址上的失誤成為它關閉的最大誘因。
另外,如果企業希望以線下門店鋪市場,店鋪區域的選擇以及開店速度成為很多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韓都衣舍CEO趙迎光就對線下門店的擴張持審慎的態度,他表示,只有在一家門店盈利的情況下才會開設下一家。
雖然各品牌在落地的過程中采取的方式不同,但是無疑,線上線下未來將打通發展的方向是確定的。正如方建華所說,對服裝零售來說,未來也許線上線下兩種渠道之間的分別將消除,也不會出現線上消費者、線下消費者這樣的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