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蘋果支付(Apple Pay)正式登陸英國,這是蘋果支付首次進入美國以外的市場。而這距離蘋果支付推出也不過9個月的時間,與此同時,蘋果公司還宣布預計在今年11月份在加拿大推出支付業務,中國市場也在其考慮范圍之內。
蘋果支付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就規劃好了國外擴張的藍圖,其國際化思路清晰,不得不讓人感嘆。相比之下,國內企業總是在國內做得風生水起,卻在國際市場上心生膽怯。即使做到很大很強,一走出國門就感到乏力。本文億歐網通過對比蘋果支付和支付寶的國際化道路,說說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道路到底該怎么走。
蘋果支付:天生的國際化基因,世界都有可能是自己的
福布斯網站曾在蘋果支付宣布進軍英國市場時發文表示:在美國發布之后的一年之內,蘋果支付的用戶采納并沒有很驚人,但也是令人鼓舞的,蘋果支付更加快速地成為了一個可信任的支付手段。
關于回答如何“快速地成為一個可信任的支付手段”的問題,蘋果的答案是國際化。蘋果公司此前并沒有在支付環節上下工夫,原先依托AppStore模式的支付環節只是為了配合AppStore發展,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支付漸漸成為必要環節,蘋果支付的價值也不再僅僅是AppStore里的一個支付環節。蘋果支付雖不是移動支付開拓者,但是延續了蘋果公司的國際化精神,以歐洲的英國為起點,美洲加拿大、亞洲中國也在計劃中,行動果斷而迅速。單從這一點,對于走出美國本土的蘋果支付能否迅速籠絡到英國人的心,業界的預期是樂觀的。
支付寶:練好內功打好基礎,才能在世界舞臺任性跳舞
再來說說本土支付品牌——支付寶。支付寶于2004年成立,阿里巴巴因此有了屬于自己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無心插柳柳成蔭,支付寶的價值經過13年的沉淀逐漸突顯出來,尤其是趕上了移動支付的大潮,支付寶順勢成為了風口上的佼佼者。
在國內,支付寶的戰果是值得驕傲的。易觀智庫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第三方支付市場移動支付交易規模達28292億元,環比增長率為5.18%。支付寶與騰訊財付通占據了市場高達90%的份額,其余260余家第三方支付平臺則分食剩余不到10%的市場份額。而90%的市場份額中有80%左右是支付寶的天下,支付寶在國內市場完全處于霸主地位。
走出國門,是中國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考慮的戰略方向。螞蟻金服副總裁樊治銘曾表示,國際化是未來螞蟻金服的三大方向之一。作為螞蟻金服重要支柱的支付寶必然也會逐漸走向國際化。只是,走出國門的支付寶到底適不適應國外的環境,會不會遭遇水土不服呢?
想做大,得“接地氣”還得“變洋氣”
所謂的“接地氣”是本土化,“變洋氣”是國際化。億歐網創始人黃淵普表示,中國企業國際化走得艱難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中外企業管理方式的不同。美國企業走出國門并不需要花很大力氣去適應當地企業的管理方式,而中國企業在外吸引的人才大多仍然是華人。因為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中國企業在國外很難生存。
二是國際化的人才缺乏。對管理方式的不認同,導致中國公司在國外很難招到人才,而國內也少有能夠在國外的商業環境下hold住全局的人才。國內外人才的缺失使得中國企業在國外立不住腳。
三是語言文化的差異。雖然在全球使用漢語的人口最多,但是通過英語傳播的信息更多更廣,美國有著天然的語言優勢,使得對外擴張時沒有產生很大的文化沖擊。反觀中國企業,走出去必先解決的問題就是語言障礙。
如果以這三點對標支付寶的發展,可以發現支付寶是國內少數具備國際化條件的公司之一。對于要“走出去”的企業而言,明確的海外布局和適當的進入方式是兩部分重要內容。阿里巴巴的上市為支付寶在海外打下了名號,同時螞蟻金服也宣布大舉進軍海外市場,并且從去年開始就有了一系列的動作。最突出的是2014年6月,支付寶選擇與硅谷的支付服務創業公司之一Stripe合作,被認為是在向美國老牌支付企業PayPal發起挑戰;同時,支付寶進軍海外的進入方式主要是線下覆蓋。在日本,支付寶主要和便利店、自動售貨機合作,首先開展線下移動支付。在美國,先和中國餐廳合作,適應美國商業環境……就兩部分來評判,支付寶只待打開局面了。
其實,無論是國際化的蘋果支付,還是本土領先的支付寶支付,他們并沒有一條道走到黑。如題,Apple Pay正在積極成為蘋果支付,爭取更接地氣;支付寶在加速轉變為Alipay,力求落地國外市場。
從兩種生長環境和兩個角度出發,蘋果支付和支付寶其實走向的是同一條道路,蘋果支付依靠的是國外的沃土,而支付寶是將土肥帶出國門。中國企業需要借鑒像蘋果支付那樣的國際化,也要借鑒支付寶這樣的本土化。在中國巨大的市場中,本土化可以產生量級,而國際化是中國企業做到一定量級后質變的必然過程。
通往成功的道路曲折而又漫長,要想在國際市場上與那些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一爭高下,中國企業還要面對很多挑戰。總之,成為未來領先的跨國公司還需要中國企業家們不斷在探索中前行,我們相信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將會越來越快,中國企業的國際話語權也會越來越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