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無疑是一場硬仗。園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調整升級的空間承載形式,又是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衡量標志,在提供了大量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同時也成為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源頭,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切入點和著力點。
園區碳中和的重要性
目前,我國擁有各類產業園區15000多家,其中國家級和省級工業園區2543家,貢獻了全國一半以上的工業產值。與此同時,我國工業能源消費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70%以上,據統計,近70%的工業用能集中在工業園區,工業園區二氧化碳排放約占全國的31%。
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的歷史階段,隨著近年來工業企業入園率逐步提升,例如至2020年許多地區的化工企業入園率已達到80%,園區碳排放在全國的貢獻率未來將持續攀升。
然而,一些工業園區因為碳排放控制不利,被行政處罰、削減補貼等現象比比皆是,嚴重影響營收和招商等工作。
在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下,對于園區和園區企業而言,當務之急是摸清碳排放家底,從生產過程、產業結構調整和能源消費各環節識別降碳減排的可行路徑。
2021年政府多部門相繼印發文件,密切出臺相關政策措施支持園區綠色轉型發展。2月,科技部印發的《國家高新區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提出部分高新區率先實現碳中和; 11月,工信部印發的《“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中鼓勵園區開展能源資源信息化管控、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地下管網漏水檢測等系統建設,實現動態監測、精準控制和優化管理。
政策接連發布,為園區綠色、低碳發展轉型提出了更為清晰的結果導向目標。
園區“雙碳”目標的實踐路徑
一個完整的園區不僅僅包括大規模的樓宇建筑和設施,還常常同時包括用能負荷巨大的工業設施、數據中心以及為員工服務的一系列生活保障設施及文體休閑設施。因此,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實現綜合能源管理,落實碳排放“雙控”正成為園區落實精準減排、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落腳點。
泛能網從自身的實踐出發,探索園區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
?山東某國際化高端生態園區,入駐企業持續增加,園區用能需求多元化和復雜化,各類能源數據缺乏有效監控和管理,園區的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和數智化管理成為園區運營的重中之重。泛能網平臺為該園區提供了數智化解決方案,挖掘與利用園區內荷、源、網、儲等環節的優化運行能力,實現需供良性互動;能源站高效運行,地源側循環泵電耗降低30%,冷卻水泵運行電耗成本降低約20%,冷機能效提升21%,2#能源站節約標準煤900.8噸/年。
?安徽某省級產業園規劃面積45.6平方公里,致力于打造無污染園區,對企業雙控目標有著嚴格要求,但缺乏數智化管理和治理;園區和企業的節能增效、減碳目標需求強烈。泛能網平臺構建氣、電、熱和數智網的“四網融合”,實現多能源協同運營、綜合能源(冷、熱、電、氣、碳指標等)交易、能效智能優化控制,進而實現園區的低碳化、數智化、綠色化目標。
?在新奧廊坊科技園B座獲得《碳中和認證證書》項目中,泛能網為廊坊新奧科技園B樓提供2020年度溫室氣體排放碳中和服務。平臺通過樓宇照明、供熱、空調及通風系統的智能化控制,實現能源需供匹配和高效利用,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并通過購買自愿減排指標(CCER)進行排放抵消,完成碳中和,獲得了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證公司頒發的碳中和認證證書。
這正是園區低碳數智化轉型發展的踐行樣本。
風好正是揚帆時,不待揚鞭自奮蹄。“雙碳”目標的達成是一個系統工程,泛能網正為政府治理方、各類園區、排放主體、用能企業等客戶提供一站式低碳數智化服務,達成碳中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