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作為第十四屆江蘇國際服裝節主要活動之一的“虞山·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創新論壇”在南京舉行。來自中國內地及中國香港地區的紡織服裝行業領導、專家以及重點企業家們共同聚焦傳統紡織服裝產業的轉型升級,對產業創新進行深層次交流和探討,分享創新發展新模式、新方法。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常熟虞山鎮有著“華夏第一鎮”的美稱,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千強鎮三甲。多年來,虞山鎮服裝、面料、家紡三大產業共同發展,先后榮獲了“中國防寒服·家紡名鎮”、“江蘇家紡名鎮”、“江蘇紡織面料名鎮”等諸多產業集群美譽,成為中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中的“明星”。鎮內既有“千仞崗”、“月龍”、“愛博爾”等一批優秀的防寒服品牌企業;也有“阿仕頓”、“百成匯”等正在快速成長的休閑男裝品牌企業;而以江蘇夢蘭集團為龍頭的虞山鎮家紡產業和以“忠鑫針織面料”、“興達利意邦針織面料”為代表的國家免檢面料名品都為虞山鎮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增添了靚麗的色彩,紡織服裝業已成為虞山鎮的一個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和富民產業。
不久前,作為第十四屆江蘇國際服裝節主要活動之一的“虞山·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創新論壇”在南京舉行。來自中國內地及中國香港地區的紡織服裝行業領導、專家以及重點企業家們共同聚焦傳統紡織服裝產業的轉型升級,對產業創新進行深層次交流和探討,分享創新發展新模式、新方法。
虞山鎮的黨委書記朱亞輝:轉型不是轉移
常熟的服裝企業在微笑曲線的兩端已經非常努力了,在自己的自主品牌的創新與技術的創新上都已經做得很出色了,而產業的轉型具體到實施上,不一定非得是轉移。
在常熟招商城的南邊,有一個原來為招商城做配套的小的工業區,對于這塊土地將來的轉型和發展方向,我們做了一個規劃,在這個產業集聚區當中,我們把原有的企業廠房進行了改造,并提出了一個“2.5”的產業園概念,也就是說,這是介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之間的,產業園區內規劃包括了企業總部園、創意設計園、濱水商業區、文化展示區、高端商務區等多個功能群組,通過“人才集聚、創意集聚、總部集聚、文化集聚、商業集聚”,來引導推動園區內、集群內企業向紡織服裝產業鏈的高端發展,打造紡織服裝企業的總部中心,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制造不在我們的產業園里面,流通環節也不在我們產業園里邊,我們就是把大量的創意研發的企業,把一些掌握終端銷售的企業引進到我這個產業園當中,我把原有的廠房進行適當的改造,可以做成總部經濟,可以做成研發大樓,這塊土地我們要把平臺做好,把金融企業及為這些企業做配套的商務引進來,讓企業能夠在兩端產生附加值,或者說,這就是我們的轉型。
常熟有良好的服裝產業基礎,如果讓現在的企業背井離鄉去別的地方做加工貿易,可能是有難度的,因此這個以創意為核心的產業園就是為他們量身訂作的,企業可以把自己的銷售終端、研發終端放在這里,從這里掌控全國各地的渠道網絡和加工基地,這也迎合了很多企業在轉型中的想法。
香港貿發局華東華中首席代表鐘永喜:從生產到服務
上世紀90年代,我們面臨一個大的轉型,那就是國內珠三角開放了,很多香港企業轉到珠三角生產。香港在轉型期間失去了100萬個就業崗位,香港當時的轉型方向,是將服裝行業的工業生產轉到管理服務方面,在失去100萬崗位的同時,我們也在另一個層面創造了100萬個服務業的崗位,這包括了圍繞服裝行業的金融、物流、設計等。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到現在,我們又經歷了另外一個轉變,那就是香港的服裝行業,要往更高的層次發展,進行服裝行業全球資源的配置。新的轉型、新的發展高度促使我們在今后將要建立企業信息平臺,企業要創新要發展,信息是關鍵。所以香港很多部門,協同建立了一個信息共享的體系,我們一直是密切關注全球不同地方的貿易政策、海關措施。此外,我們還建立了一系列不同的政府基金,包括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中小企業市場擴展基金、創新科技基金等,幫助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時候有更好的發展。培育人才也非常重要,對于香港這個服裝行業來說,其實香港從政府到不同機構是做了很多人才培育的工作。
國際時裝品牌發展管理中心總裁王翔生:從成本控制到價值提升
紡織服裝行業從大到強,從效果到效率,我覺得最主要的是要創新,有3種方法模式。第一個是始創新,我們發明一些新的產品,一些新的技術,這是始創新,當然我們服裝產業有一個優勢,我們可以定義設計也是一個始創新。第二個是我們常用的流創新,我們在沒有發明新的東西,不過在整個價值鏈當中,或者供應當中想辦法減少成本。第三個創新是價值創新,價值創新針對的是市場、消費者,關鍵不是產品,而是如何幫助人們達成甚至創造欲望。我們把視線從生產供應鏈變成考慮消費者,考慮市場,如何為他們創造更高的價值,提供更高的價值以及創造更多的價值,這是我們現在要考慮的,特別是我們服裝產業未來要考慮的方向。而在地區轉型方面,我們是從一個制造經濟變成創新經濟,以前是招商引資,現在需要為這個地區創造所謂的新的價值,要有自己的品牌。以前是講面料做工,現在要追求設計。以前我們是把衣服送出去就結束了,將來要打造的競爭優勢是來自企業的服務。
阿仕頓服飾有限公司龔政:創新需要新商業模式
我們一開始是從零售做起的,沒有生產和制造,當時我的一個愿望是做一家連鎖的男裝企業。2005年,我們正式創建了阿仕頓這個品牌,發展到2008年的時候,我們制訂了一個長遠的發展規劃,就是到2020年我們做到5000家連鎖店,目前我們的門店已經達到了400家。我們這個模式是SPA模式,他的特點是自由品牌專業服飾零售商,反應速度快,沒有中間環節,成本控制比較低,能夠直接接觸消費者,了解其需求,緊跟流行的時尚。我們創新方面的做法,概括起來有三點,一個是模式創新,二是研發設計的創新。我們是一個零售商模式,設計這塊主要是做商品企劃和部分的設計。我們整合了供應商的設計資源,每個季度會召開一些產品設計的發布會,期間我們會邀請供應商,還有一些合作的設計單位,制定設計方向,利用廣大的外界資源幫助我們設計,我們稱之為聯合開發。還有一個是打造專屬的企業文化的創新,公司一個核心價值觀是專注、共贏。為了積極培養人才,我們還特意打造了屬于自己的商學院,目的是為這個企業培養能夠傳承企業核心價值觀的,能夠傳承我們使命的世界級現代化的管理人才。
后記
不難看出,隨著長三角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包括江蘇地區在內,國內很多服裝產業發達的地區都普遍出現了勞動力資源、土地資源緊缺的局面,這對以勞動密集型、土地等資源依賴型為特點的傳統紡織服裝企業提出發展新要求,企業生存的外部環境的改變,從某種程度上說,對企業形成了一種倒逼機制,需要傳統紡織服裝企業通過轉型升級,來告別以往粗放式的發展路徑,向產業鏈兩端去延伸,依托企業的自主創新來形成發展的內生動力,最終實現產品附加值的提高。然而,轉向何方,如何轉,如何解決轉型所帶來的后續問題,在不同的地區,答案也是大相徑庭的,但是有一點需要肯定的是:轉型已經迫在眉睫,如果紡織服裝產業的轉型總是在“被迫”的狀態下“不得不轉”,這只能說明我們的產業發展還沒有走向一個完善而健康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