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境面前,中國制鞋業如何改變生存方式?筆者認為,首先也是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打造擁有自己附加值的產品,從委托加工向品牌制造轉型。今后中國制鞋業的發展必然要從低端市場走向中高端市場,要從數量型向品質型和效益型轉變,產業升級換代是必走之路,因而,從數量上看,中國鞋業的生產量和出口量或許今后將有所下降,但品質將得到提升,產品價格和出口總值將會不斷增長。
當前,在福建泉州的制鞋行業里,由于低端制造的微薄利潤已經使企業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一些企業開始嘗試從傳統的oem(委托加工)向odm(設計加工)和obm(品牌制造)轉型。在odm下,制造加上了設計,為企業帶來了更多客戶;而集中精力打造自有品牌,并將生產乃至設計環節外包的obm模式,則為企業帶來了新的轉機。
其次,要做好產業轉移工作。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制鞋業也被稱作是“候鳥經濟”,總是向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和地區轉移。上世紀60年代,世界鞋業中心在意大利,70年代轉移到日本和韓國;80年代轉移到中國臺灣地區,90年代轉移到中國東南沿海。近幾年來,隨著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勞動力成本的逐年上升,國內制鞋行業出現了從東南沿海向西部地區轉移的趨勢。
從今年上半年制鞋行業數據來看,東部地區發展平穩,反倒是中西部地區表現搶眼,成為一支新興的生力軍。1~4月,我國規模以上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業工業總產值所占比重最大的仍是福建、廣東和浙江,三省合計占51.29%;但湖南、江西、河南、河北等地產值增速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區同比增長34.4%,比東部地區快20.2個百分點。利潤方面,一季度中西部地區增速比東部地區快48個百分點。
中國制鞋業的產業轉型和轉移已是大勢所趨,一部分有創新能力和規范性較強的企業,將走向產業升級的轉型之路;一部分依靠生產成本取勝的企業,將轉移到內地生產成本更具優勢的地方。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作為全球制鞋業中心的地位不會改變,但前進的道路會越走越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