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絲綢是紡織工業古老的產業,有著7000年文明歷史的絲綢是我國紡織的瑰寶;同時,她又是充滿希望的產業,無論是送給外國政要的國禮,還是神州飛船搭載的絲綢報紙,都代表了中國紡織的“符號”。“十一五”后的10年,對中國絲綢來說只是歷史長河中短短的一個片段。而今,她正面臨“破繭而出”的再次復興。
■ 絲綢復興時代已經到來
今年5月,來自我國絲綢主產區的浙江、江蘇、四川、廣西、山東、廣東、安徽、重慶等16個省市的代表齊聚廣西,參加全國繭絲綢產銷形勢座談會。會議分析了2011年我國繭絲綢行業經濟運行情況。其中絲綢出口的一組數據頗耐人尋味。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絲類產品、真絲綢緞出口數量雙雙下降,同比分別下降13.94%和20.72%;但絲綢服裝及制品出口卻出現逆勢增長,同比增長7.5%。在絲綢生產方面,生絲產量和絹絲產量增幅不大,但蠶絲被產量同比大增19.32%,達2046萬條。透過這些數據,可以大致勾勒出我國絲綢近10年的發展軌跡:以傳統廠絲、半成品出口和生產均呈下降趨勢,但絲綢終端產品如服裝、蠶絲被卻出現較大的增長勢頭。
中國絲綢協會會長楊永元認為,中國絲綢正在復興。他說,在完成了為國家出口創匯的使命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些年,國人對絲綢的消費又開始回歸。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絲綢正在開始進入一個境界更高的、消費絲綢終端產品的“復興時代”。
■ 絲綢復興之路如何走?
絲綢產品受原料、季節等因素影響較大,企業生產波動情況較為普遍。絲綢又是我國傳統的出口產品,主要銷往美國、意大利、英國、印度、日本和我國香港,因此,受國際市場消費需求制約明顯。“歐美市場打噴嚏,我國絲綢必定感冒”。金融危機后,國際市場需求不振,直接影響我國絲綢出口;匯率波動、成本上升、繭絲價格倒掛等是造成企業效益下降的因素。絲綢如何“破繭新生”,走出低谷,擺脫當前國際、國內市場不確定因素制約,成為行業和企業不斷探索的課題。
在中國絲綢行業協會不斷思考實踐的過程中,國內的一些絲綢生產企業率先“試水”,通過產品升級、機制轉型,拓展絲綢生產、銷售渠道,收效顯著。深圳梁子公司總經理黃志華及其妻梁子,可能是最早發現香云紗價值的人。13年前,夫妻倆在一個廢舊的倉庫偶然發現積壓的香云紗,頓時如獲至寶。香云紗又名莨綢。
因為材料是地地道道的桑蠶絲,加工工藝取自天然(太陽暴曬、植物中草藥薯莨汁染色、手工制作),這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貴極一時的時髦衣料,如今又回到人們的視野中。梁子公司依靠強大的設計、研發團隊,與科研單位合作,一改香云紗只有黑色的局面,開發出彩色香云紗產品。天然、彩色的香云紗,一時成為高檔時裝產品的代名詞,古老的香云紗煥發了青春活力。目前,梁子公司每年消化近20萬米香云紗面料,在全國已擁有超過400家連鎖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