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北京各大商場的“夏出清”活動中,服裝品牌平均折扣力度低至6折左右,往年的夏裝集中打折季出現在7月底到8月初,今年剛進入7月就開始打折,打折季提前了將近一個月,今年打折商品的范圍也比去年更廣,除了很多積壓庫存之外,一些今夏新款和熱銷款也進入了打折品的范疇。
打折戰背后最主要的原因仍然是企業普遍面臨的高庫存風險問題。所有服裝企業都有一個共識:要解決庫存問題只有三條路,要么開直營店,要么打折甩賣,要么電商清倉。對于時尚性要求極高的夏裝來說,一旦過季就會迅速貶值,只能靠超低價甩賣來奮力一搏。然而,在集體打折的短暫狂歡之后,商家也許會面對更多的難題。
商場打折過于頻繁帶來的最明顯的副作用就是消費者已經養成了不折不買的習慣,消費者們開始在折后貨比三家,幾年前看到打折就一股熱情沖上去的消費者們漸漸冷靜下來,開始對比各品牌、各商場的折后價格,當打折逐漸從促銷手段變成了市場常態,它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了。
長期打折帶來的是毛利越來越低,企業為了保持資金運轉和利潤平衡,勢必影響到產品、服務的質量,對于品牌來說恐怕會因小失大。從長遠角度考慮,服裝企業必須要降低產品的同質化競爭,加強產品的設計創新,建立一套有效的庫存控制體系,用設計帶動銷量,才是治本之策,當然,這句話做起來實在太難,但愿中國服企正走在這條路上。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指出:“在瘋狂打折帶來短期銷售高峰的背后,其邊際效應卻在遞減,并且很容易損害品牌形象。即便身邊有鮮活的案例發生,企業依然會飲鴆止渴。”對于眾多企業來說,在高庫存壓力下,品牌形象已經顯得沒那么重要,如何消化庫存獲得資金流,從而生存下去才是首要問題。這樣的處理方法并不明智,打破同質化泥潭的治本之策就是提升品牌附加值,一味的以價格帶動銷量只會讓品牌形象下滑。中國服裝行業的發展必須走一條低價、個性與尊貴體驗相結合的道路才能鑄就服裝品牌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