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奧運正進行得如火如荼,運動品牌也競相“押寶”奧運營銷。然而運動品牌庫存高企的情況仍在發酵。不僅國內品牌,耐克等國際品牌也正大打促銷戰略。
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去庫存仍將是今后一段時間的主題,伴隨庫存高企帶來的業績壓力或無法在短期內消除。
安踏上半年凈利下滑17%
對于已經享受了多年高速增長的安踏體育(以下簡稱安踏)來說,今年上半年的形勢比其之前預料的要糟糕許多。
安踏最新發布的2012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安踏營業額達到39.3億元,同比去年減少11.6%,毛利率也同比下滑1個百分點至41.8%。截至6月30日,安踏凈利潤為7.69億元,比2011年同期的9.27億元減少了17%。
對此,安踏在半年報中稱,受動蕩的環球經濟影響,中國的GDP及零售總額增長出現持續放緩的跡象,訂單的減少導致批發收入錄得負增長,從而令集團期內的營業額減少,股東應占溢利亦出現下跌。
安踏方面進一步指出,報告期內,中國體育用品行業中的存貨問題及大幅打折情況持續。盡管公司的分銷商與加盟商的營運和存貨水平普遍保持穩定,然而他們的盈利能力仍無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整個行業危機的真正爆發是在2011年,市場飽和導致庫存加大,從而直接影響訂貨數量和去庫存的周期。數據顯示,安踏上半年的平均存貨周轉日數已上升至50天。
該業內人士坦言,安踏披露的上半年度業績意味著去年以來整個行業對今年形勢的預估不足,“以往來看,奧運會是個大好機會,但與北京奧運會不同的是,倫敦奧運似乎對市場的刺激作用不大?!?/P>
耐克中國區銷售增速放緩
不僅國內品牌,耐克等國際品牌也正大打促銷戰略。
“之前他們對中國市場的估計有一定的錯誤?!狈b獨立評論員馬崗表示,耐克之前對中國市場的增長預期是每年保持高增長,按這個計劃去做,庫存肯定存在問題。耐克日前發布的第四財季報告亦顯示了這種趨勢。有業內人士認為,這說明庫存高企已蔓延至一線品牌。
此前,耐克發布的第四財季報告(截至2012年5月31日)顯示,在第四財季,作為耐克第二大市場的大中國市場的銷售收入出現下跌趨勢。該季度,耐克大中國區包括鞋類、衣服、配件在內的產品銷售總收入為6.67億美元,相比第三財季下降了3.89%。
該財報還顯示,與銷售情況相反的是耐克的庫存增長。截至2012年5月末,耐克庫存達33.50億美元,和去年同期的27.15億美元相比,增長幅度達23.39%。馬崗表示:“庫存多了,很多東西沒人買,(經銷商)肯定不敢大量進貨,訂單就減少,銷售自然放緩了?!倍N售的放緩勢必會進一步作用于庫存。
摩根斯坦利的研究報告顯示,2012年第四財季,耐克的全球未來訂單增長情況從18%減速至12%,尤其在中國的訂單增長從20%大幅減至2%。
7月份,耐克全球第二家直營工廠旗艦店在廣州萬國奧特萊斯開業,開業前兩天,全場商品即開出了滿600元立減100元的優惠,3件打折的基礎上再打8折?!拔矣浀们皟赡?,耐克商品7折價只有內部員工才享有,現在很多商品都到了4、5折了。”一位消費者表示。
庫存“淘汰賽”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目前體育用品行業高庫存、盈利走低的整體趨勢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安踏上半年的平均存貨周轉天數達到了50天,比上年增加14天;同日發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訂貨會情況顯示,安踏訂單金額按年錄得20%~30%的跌幅。
體育營銷專家、北京關鍵之道體育咨詢有限公司CEO張慶認為,體育用品行業高庫存情況,至少還需要12-18個月的時間才能得到徹底解決。
在招商證券分析師趙曉看來,安踏中期財報的積極信號僅在于,該公司仍擁有較好的財務狀況。截至6月30日,安踏持有現金49.4億元,較去年底上升11.2%。趙曉說,這意味著安踏在面對行業問題時仍游刃有余。
所謂行業問題,即自2011年年初開始被廣為關注的庫存危機。最近,最一針見血的一則報道是,在全球競爭中,李寧等中國體育產業業者為了避開耐克與阿迪達斯的夾擊,放棄高端產品,全力進攻中國的中產階層產生的中端消費;沒想到市場往兩邊擠壓,高端與低端都被耐克與阿迪達斯搶走了,如今中國體育產業面臨庫存危機。儼然,去庫存已成了一場比奧運會更殘酷的“體育賽事”。
有分析師預計,在這場本地運動品牌的淘汰賽中,最終會由目前的10至20家品牌,集中到5至6家。根據資訊機構Research In China數據,2011年中國運動用品市場規模為1247億元人民幣,較前一年增長16.32%,2007年及2008年時增長率達到約35%。以營業額計,2011年耐克在中國市場占有率達到10.50%,位居第一。其次是阿迪達斯的7.90%(大中華區),李寧、安踏以7.20%、7.10%緊隨其后。
分銷假象
淘汰賽可能不僅限于本土運動品牌。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王藝璇此前指出,“目前,高庫存現象已經在不同服裝領域表露出來,李寧、美特斯邦威、海瀾之家的高庫存現象尤為突出?!?/P>
據媒體報道,從2011年企業提供的財務數據來看,李寧的存貨總額達11.3億元,占總資產比例為15.5%;美特斯邦威存貨約25.5億元,占總資產的29.8%;海瀾之家存貨總額約38.6億元,占總資產的56.82%。不僅如此,七匹狼、九牧王、森馬等品牌的存貨數量也居高不下。而維格娜絲時裝、淑女屋、舒朗服飾等近期IPO曾被否的服裝企業,庫存率亦居高位,大都超過資產的四五成。
據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國內服裝企業在銷售渠道中普遍運用“品牌商-代理商-零售商”的分銷模式,代理商往往訂購較多的商品以備斷貨,品牌商也儲存較多的商品以備補貨,這種雙方面需求擴大的“假象”最終給庫存造成了壓力。
此外,休閑、運動服裝等屬于大眾快速消費品,一旦過季就會快速貶值。這也被視為行業庫存“越滾越大”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