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家外資企業——阿迪達斯即將關閉在華惟一的一家工廠消息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不是第一個撤離“中國制造”的跨國企業,顯然,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目前中國制鞋業面臨的尷尬局面就是:低廉價格-壓價競銷-貿易摩擦-出口受限-資金短缺-提升產品結構受限,這是一個繞不過去的怪圈。更重要的是,中國制鞋業與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國家相比,中國制鞋業仍在科技、質量控制、管理、專業技術以及其他高端制造業的重要因素中落后。20多年來,缺乏核心技術一直被認為是一個籠罩在“中國制造”命運上的魔咒。
近來,有消息傳出,耐克關閉了其位于中國的鞋類工廠,目前“越南制造”的耐克鞋數量已超越了“中國制造”……關閉工廠、遷至東南亞,甚至遷回本土,這些消息近幾年從未中斷過,背后則是“中國制造”不可避免地觸到了天花板。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漲是一個重要因素。據有關數據顯示,中國勞動力成本位列亞洲第三,最低工資約為印度的二至三倍,加上福利支出,成本還要上浮40%至50%。現在越南的制鞋業平均工資約為每月1000元人民幣,印度大概是600元人民幣,而中國東部沿海大概已在2500元至3000元人民幣。
由于產品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全球經濟的不景氣,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國制鞋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改革開放后,耐克等把生產基地轉移到了中國,但中國仍無法擁有的是這些品牌持有者的“頭腦”。這個“頭腦”,對于制鞋產品來講,最起碼包括兩種東西:一是技術,二是品牌。十多年來,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個堪稱世界“廉價”工廠的“帝國”,盡管擁有大量資源和人力,但中國仍缺乏全球公認的品牌。
長期以來,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與引進外資戰略密不可分,正是外資利用中國廉價的生產要素讓中國步入全球化的行列,使得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加工廠”。對于中國制鞋業來說,僅僅滿足于“以量取勝”、貼牌闖世界,就只能在價值鏈最低端苦苦掙扎,處處受制于人。
也許是中國仍鎖定在龐大的人口資源上,沉醉于“世界工廠”的組裝車間之中的原因。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漲,中國的“人口紅利”正逐漸消失。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哪里建廠,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是,哪里能實現更高的利潤。將工廠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并不意味著放棄中國市場,相反,更可能創造出更高的價值。
與房地產泡沫相比,中國制鞋業泡沫對中國經濟的威脅更大。中國房地產的泡沫存在已經不是什么“猜想”,但是房地產泡沫卻無法刺破。一方面,由于開發公司利潤豐厚,它們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盡管國家出臺了嚴厲的調控政策和“限購令”,但市場仍有較強的購買力在支撐和維系。
中國制鞋業目前面臨著投資經營環境惡化和產能嚴重過剩兩重困境,行業泡沫的迅速膨脹已成為現實中國經濟的不爭軟肋。
當然,現在要預測中國制鞋業泡沫究竟有多大?也許還是一個難題。但有一點卻是肯定的,中國制鞋業的富余產能正不斷增長,而且很快會給市場帶來沖擊。中國制鞋業似乎變得依賴于一種不平衡的經濟發展模式:如果繼續用投資來“治愈”今年的產能過剩,那結果必將會增加2013年、2014年更多的產能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