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興技術的發展和成熟,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成為“中國制造2025”的重心所在,中國服裝行業也正將智能制造作為轉型升級的新引擎。業內專家表示,中國服裝智能化方向不僅是技術進步,還要圍繞消費需求變化,走向智慧發展。
“中國制造2025”提出,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將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如今,中國服裝業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是融合了高新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產業,科技已同服裝工業化緊密聯系在一起,帶動服裝行業勞動生產率大幅提升。
智能制造是發展趨勢
從智能服裝吊掛系統、智能服裝分揀系統、智能服裝整理系統,到立體服裝倉儲系統、數字車間工位系統、托盤管理系統等,當前國內擁有完整產品生產線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企業,已經可以為客戶提供從裁片到成衣的生產過程數據化管理及運輸、分揀、存儲的全套服務。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長何燁說,一臺自動毛巾縫制機是智能縫制單元,通過正向及反向包縫機組合,突破了手工單邊縫的限制,實現單次自動快速雙邊包縫,作為毛巾相關產品的自動生產設備,效率比手工縫制提高了5~6倍。智能剪裁系統則可自動捕捉各種定制印花圖像,自動完成鋪布、剪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產品質量。“智能工業加工系統、柔性生產系統和智慧工廠是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受當前一些技術瓶頸、成本等因素影響,智慧工廠尚處探索當中,大規模的產業化還有待技術進步、服裝企業和縫制設備產業的高度融合。”何燁說。
寧波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陳炳榮指出,智能制造是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制造業,是傳統工業和互聯網融合的集中體現,也是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制高點。
目前,我國正大力實施“中國制造2025”,將智能化作為實現戰略規劃的主攻方向,以及應對新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的首要戰略舉措。智能制造既是“中國制造”的首要戰略目標,也是服裝制造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
陳炳榮表示,寧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明確加快紡織服裝和生產行業的智能化改造,“深化互聯網在制造行業的應用、提升智能化水平對服裝行業提質增效以及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打造智能化全產業鏈
除了生產企業通過智能制造加快自身轉型升級外,不少企業在零售、物流、渠道等領域也融入了智能化概念。以零售終端為例,智能化不僅增強了實體零售終端的互動性和科技體驗感,更為大數據的采集整理提供了新途徑。
總部位于寧波杭州灣新區的蘋果(中國)有限公司與同濟大學合作研發了導購機器人,其一部分功能是解決行業優秀導購缺乏、人力成本不斷上漲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導購機器人在終端店鋪完成大數據的搜集,最終實現智能化生產管理。
蘋果(中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方偉軍表示,目前研發的導購機器人可以通過機器人搜集的客戶信息,分析每位顧客對產品類型的喜好,幫助零售商精確銷售。
分析人士稱,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全產業鏈平臺的打造,將成為服裝產業未來轉型升級的推動力。
微電商將成移動社交主流
近日發布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明確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
電子商務模式帶來的零售銷售形式的創新、優化供應鏈、利用大數據促進品牌營銷、通過O2O提升用戶體驗等,切實幫助企業開拓了互聯網時代紡織服裝企業的發展機遇,促進了行業交流與合作。
近幾年來,電子商務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增長點。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增速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的3.86倍。移動購物市場交易規模達8956.85億元,年增長率為234.3%。
隨著電子商務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傳統電商行業也被注入了創新元素。上海微盟企業發展公司副總裁蒙宇寧認為,微電商將是未來移動社交電商的主流形態。
蒙宇寧說,目前,微電商行業從業人數約為2000萬,市場規模約為1800億元,相當于傳統電商行業從第一年開始到第八年完成的數量級。隨著移動社交的發展、商業模式的改變、政府監管部門的努力、傳統品牌廠商和微商平臺的進入,更多企業與個人參與其中,微電商勢必會成為移動社交電商的主流。
與此同時,微電商市場也面臨挑戰。“從今年5月開始,很多大的微電商團隊業績下滑,美妝類目里的一線陣營幾乎全部‘淪陷’,業績下滑了60%~80%。微電商行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陣痛,之前的那些方法和規則正逐漸失效。”蒙宇寧說,“品牌微電商、個人微電商以及社群微電商,將逐漸向平臺微電商轉移。” 未來移動電商化已成趨勢,傳統電商模式將被移動互聯網模式所顛覆。傳統電商若守舊不求新,勢必會落在移動電商時代的末端,只有應對移動互聯網的個性化浪潮才能彰顯“傳統”的意義。 電商破解“找面料”困境 中國紡織行業正致力于由“大”向“大而強”轉型發展,借力“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紡織業融合的創新發展已成為大勢所趨。結合科技創新,推動紡織產業朝智能化和柔性化等方向發展,是實現這一轉變的必經之路。
“快時尚”使服裝款式更新換代越來越快,作為新款服裝設計、研發核心的面料從訂單式生產逐漸變成現貨供應。但在傳統線下面料交易中,“找面料”卻是又苦又累的一個流程。由于面料是非標產品,中間環節多,信息不對稱,服裝廠“找布難”的同時,供應商也面臨庫存壓力倍增的現實。
一位來自寧波某成衣廠的設計人員告訴國際商報記者,以往在設計服裝前需先到廣州中大布匹市場或紹興中國輕紡城,挑選合適的面料。但出于減少被模仿、保護自身知識產權的考慮,面料廠家一般不會把最新最好的面料擺上貨架,面料市場多為“大路貨”。設計師或成衣廠難以獲得最好面料,新款服裝設計和上市的進度自然受阻。
此外,傳統購買過程不僅低效冗雜,過多的中間環節層層加價,導致面料到達買家手中時,最終溢價已經高達30%以上。
面對行業痛點,寧波搜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了匹配需求的理念,從解決設計師和成衣廠找面料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出發,創新設計了“搜布APP”這一移動互聯網找面料平臺。
與傳統互聯網面料展示交易平臺不同的是,“搜布APP”由面料需求者發布信息,由面料供應商主動對接交易。“這種方式下交易的主動性就大大增加,面料供應商的活躍度更高,需求者的選擇面更加廣泛,匹配成功率也會提高。”搜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程小軍表示。
但B2B在線交易最大的問題是需求者無法親身感受面料的質感、手感、色差等,且單憑圖片很難立即完成最后的交易。為此,搜布啟動了線下面料體驗服務中心,設計師或成衣廠家發布需求,供應商在實現對接并確認后,可以到線下體驗服務中心現場體驗新款面料的質地,使得面料交易形成了“B2B+O2O”的閉環,免去了面料交易的最后一個環節的困擾。“未來我們將在國內最主要的成衣產地開設類似的體驗中心,同時在海外建立渠道,還將通過平臺完成輸出,以此完成‘互聯網+紡織’的產業升級。”程小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