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 大時尚是突圍的一條新路
當大部分服裝企業還深陷在庫存、同質化、電商沖擊的泥潭中,行業中的先行者已經邁開了轉型大時尚格局的步伐。
“在時裝店內加入咖啡廳和酒店業態,其實就是在來回之間完成了從賣商品到賣體驗的升級體驗。”納帕佳的董事長吳建明表示,酒店是可以讓消費者充分體驗的一個場所,咖啡廳也是,而時裝店卻不是。這個來自深圳的時尚女裝品牌納帕佳在五年前已悄悄邁出了一步,推出兩個看似不相關的項目:精品酒店和精品咖啡廳。在酒店、咖啡廳、時裝店之間,納帕佳試圖打造一個屬于品牌的獨特DNA,具有東方禪意的空間。
早在2012年,“愛慕一家人”生活體驗店就已落戶北京富力廣場,這個以家庭集中購物為概念的體驗店使消費者的購物環境更加舒適、溫馨,營造出一種回家的感受,賦予了購物更高的“情感附加值”。愛慕集團董事長張榮明表示,“愛慕一家人”生活體驗店是愛慕醞釀已久的全新品牌戰略和經營理念,體驗店為服裝品牌注入了新的文化內涵,愛慕會把這個模式推廣到全國。
另一值得關注的品牌是卡賓,卡賓33號館的成立是卡賓先生楊紫明與李東田準備了13年之久的聯合之作。楊紫明表示,“服裝零售店與生活體驗的跨界融合,肯定是未來趨勢,最根本的推動力是因為消費者們日益強烈的個性化需求。服裝從來都不是單一的,為消費者打造一座時尚夢工廠,是卡賓的初衷。”
在傳統的旗艦店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時,轉為體驗店、生活館或是突圍的一條新路,因為旗艦店賣的是產品,而體驗店、生活館賣的是一種感覺,一種生活方式。
觀點2: 生硬的業態嫁接很難成功
有人說,大時尚其實是個偽命題。談及對大時尚格局的看法及未來,毛繼鴻說:“我們經常被一個概念而概念化,如用時尚去涵蓋所有的東西,即所謂的大時尚。其實時尚是一個對于人、對于審美、對于自己價值觀的自信呈現,這個才是時尚的核心。”
例外以及方所的模式對業界來講具有十分重要的代表性,談及此,毛繼鴻表示,例外采用了很多跟其他品牌不同的營銷方式,希望通過店鋪和別人想象不到的活動深入受眾的內心。在例外的每個門店,燈光、擺設、物件都經過精心的布置,目的是讓消費者感受到非常深刻的文化底蘊,同時又能感受到現代化、國際化的潮流。
“對于服裝企業來說,生硬的業態嫁接很難成功。不是說看到行業里有很好的形式或概念,就要跟風去實踐、模仿,將很多業態去涵蓋進去,如跨界去經營生活館、體驗館。因為,跨界的前提是你一定要理解、了解它的內涵,否則何談跨界。”毛繼鴻表示,“跨界其實不是一個命題。我們應該堅信的是,不應該用是否跨界來標榜自己,而是用個性去區分自己,這對品牌來說很重要。”
對于生活體驗館、集合店的建設,山東舒朗服裝服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健民的觀點同樣值得關注,他表示:“在我看來,源自不同品牌組合而成的綜合體店鋪結構是不牢固的。做品牌、做企業,就像一個人穿衣服,要搭配、要統一、要為整體服務。”
用吳健民的話說,舒朗的“蜂巢”作為一個時尚綜合體,不同于其他品牌,蜂巢目前所經營的服裝、高級定制,包括化妝品等都由舒朗自己生產經營,可以說是舒朗十五年來不斷探索、發展、升級的一個事業,舒朗自身品牌文化的發展,已經具備了可以支撐轉型大時尚格局的厚實基礎,可以自己的品牌來為顧客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
觀點3: 因時而動,順勢而為
未來,消費者將更注重精神上的消費,消費不僅僅是一種“需要”,亦是一種“想要”,消費成了消費者生活方式的一種反映,一種自我表達的標簽。
對服裝品牌來說,探究出如何迎合消費者心理、注重產品及服務提升乃是長久之計。在這一方面,百貨商場最青睞的品牌,TEENIE WEENIE的做法值得學習。
去年該品牌在國內的首家TEENIE WEENIE CAFE咖啡館在杭州開業,如果你認為服裝店里的咖啡館都是“做時裝的老板一時興起而為,其實并不專業”,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家本身就擁有龐大粉絲群體的品牌,在服裝、鞋包的基礎上推出了令粉絲更為傾心的香水、首飾等設計品。消費者表示,即使是在服裝店開咖啡館,品牌也保持了一如既往的質感。
對于本身就具備明確指向、定位的品牌來說,布局大時尚顯然十分輕松,但如果品牌并不具備明顯優勢,是否可以不作為?
著名時尚產業經濟研究專家李凱洛表示,未來,包括服裝、零售、旅游休閑、消費電子、食品飲料、電子商務等產業板塊在內的大消費類產業,將釋放出巨大的成長活力,同時,也將面臨產業升級與格局重建的蟬變過程。而服裝企業要做的,便是因時而動,順勢而為。
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大時尚趨勢將愈發明顯,服裝品牌既不能為了構筑大時尚而做大時尚,但也不能無所作為,在“互聯網+”和經濟新常態下,不作為只會被淘汰。因此,結合品牌特點,做有自身特色的大時尚,尊重消費者,引導消費者,或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