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產業鏈大逆轉,中國紗廠登陸美國》的新聞再次引爆中國制造業競爭力下滑的話題。紡織企業進行產業轉移是國內外棉價長期以來嚴重倒掛的特殊原因,中國制造業向美國遷移是個案。
“我們在美國的工廠正在按照設想按步進行,但不會繼續遷移其他產能。”科爾集團辦公室主任黃國表示。
因為是首個在美國建立工廠的中國紡織企業,科爾集團自2013年底宣布這一海外投資起,便受到外界的關注。今年2月份,美國工廠投產后生產的第一批110噸紗線,經過近40天的海運,終于在4月30日順利到達科爾集團位于杭州的國內總部。
科爾集團始創于1995年,至2014年底總資產38.5億元,員工2000余人,是一家以紡織為主導,投資貿易為輔助,房產為支柱,黃金珠寶為新發展產業的綜合型企業集團。
紡織目前仍是科爾集團的主營業務之一,但自2013年以來,紡織業務開始出現虧損,為此該集團開始籌劃戰略轉型,轉移生產線。目前集團國內紡織產業基地占地面積達300余畝,年銷售超20億元,在美國東南部南卡羅來納州購置土地1000余畝建立科爾美國公司。
國內外棉價格嚴重倒掛
隨著各類成本的上升,中國制造業似乎不再具有競爭力。
越南、巴基斯坦、印度等國都曾是科爾集團實施海外布局的考慮范疇,他們為此也做過考察調研,這些國家勞動力成本可能只有中國的一半乃至三分之一,但是鑒于其政局的不穩定性,科爾集團最終選擇了美國的南卡州。
不過,該集團產業轉移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國內外棉價嚴重倒掛。
前,國內對棉花進口有嚴格的配額制度,大多數紗廠很難獲得大量的進口配額,但國內棉花的價格長久以來要比國際棉花價格每噸高出數千元。
“一般來說,同等類型的棉花,國外的價格在9000元(每噸),國內則要13000元。”上海國際棉花交易中心分析師汪前進介紹。
“如果國內外棉價基本統一的話,棉紡企業走出去的動力不會這么大。”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副會長高勇此前對外表示。
黃國剛稱,他們在美國工廠生產成本總體來說,要比國內便宜3000-4000元,但若將工廠設在人力成本更便宜的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這一差價可達到4000-5000元。
大規模產能轉移不現實
雖然紡企對于國內棉花進口配額的抱怨已久,但就目前看來,仍無取消的跡象。“這個非常難,一旦放開,國內市場肯定就成了國外棉花的天下。”上海紡織品協會秘書長劉寅峰認為,由于國內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大大低于國外,且國外棉花市場背后都是資本的力量,若中國取消配額很可能會導致棉花成為農產品中的第二個大豆,從而進一步打擊棉農的種植積極性。
對于紡企來說,大規模的產能轉移仍有很多制約因素,越南的安全因素確實是企業不得不提防的。2014年5月,越南就曾發生因中越南海糾紛而起的示威游行,包括天虹紡織(02678.HK)等多家紡企的越南工廠生產設施遭到破壞,不得不暫停生產。
美國雖然政治社會穩定,但大規模的產能轉移仍不現實。
科爾集團在美國開設工廠后,雖然受到行業內外的關注,但效仿者寥寥,“最主要還是人力成本太貴。”黃國剛稱。
據介紹,目前中國紡企的單個工人一年成本在5萬元左右,但美國卻達到20萬元。科爾集團在美國工廠目前只生產一個品類的產品,即氣流紡紗,該產品在所有紡織品中屬于用工最少,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單品,且原料消耗大,可以最大化程度地利用美國當地的原料成本優勢,降低人力成本。
中國紡企仍有優勢
在進退兩難的情況下,國內不少民紡企業已經開始選擇退出紡織行業,或進行多元化運營,例如科爾集團除了紡織之外,還有房產以及新進入的珠寶業務。
“2009年,我們協會剛剛成立時,上海地區達到2000萬年產值的規模以上企業超過900家,但現在連700家也不到。”劉寅峰表示,近年來國外訂單不足,國內銷售不旺,已經有200余家企業退出了棉紡行業,“我去逛商場會注意看下紡織品的產地,以前可能有一半以上都來自中國,但現在中國制造的,10件中可能只有2件。”
不過,在劉寅峰看來,中國紡企仍有自身優勢。“如果仔細看,你會發現一些大品牌仍然會選擇在中國制造。”他認為,由于中國紡織制造業的產業鏈相對其他東南亞國家更為發達,配套更齊全,工人技術水平也相對成熟,因此一些高品質產品仍然將加工地點放在中國。
汪前進也認為,對于中國紡企來說,如果要繼續生存,除了進行產業轉移,也必須提高產品附加值。“那些低毛利的加工行業此前也是從美國、日本乃至中國臺灣轉移至中國大陸的,繼續向生產力成本更低的市場轉移,也很正常。”
劉寅峰更認為,連美國都已經開始吸引制造業回流,中國紡企又有什么理由大規模退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