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發展,到目前為止,園洲鎮共有制衣及面輔料、印染、繡花等服裝生產及配套企業1000多家,年產各類休閑服裝約1.2億件(套),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及9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銷售額數十億元,是名副其實的“中國休閑服裝名鎮”。
縮影一個村出了200家服裝企業
6月29日下午3時許,在惠州市金振興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的車間,幾臺大型織布機“嗡嗡”地轉著。在機器的帶動下,幾十個線圈飛速拉著線,機器下方,一匹白色的布已經看得到大致的樣子了。在勝豐織造制衣(惠州)有限公司寬敞的車間,女工一排排坐得整整齊齊,正在車位上給服裝進行加工作業。
據兩家公司的負責人介紹,目前是淡季,生產還沒有開足馬力,再過幾個月會更加忙碌,并且要一直忙到年底。如果到園洲各處走一圈,會發現這兩家公司只是園洲服裝產業的一個縮影。
園洲鎮對外經濟引進辦公室主任姚偉洪介紹,上世紀90年代初,連接東江的橋建成后交通建設進一步完善,加上來投資的港胞較多,園洲逐漸形成了幾個產業聚集區。這些區域主要分布在主干道兩旁,以制衣廠為主,發展較快,但比較零散。
到如今,已形成“一帶三園兩翼齊飛”的發展局面。“一帶”是以園洲大道為軸展開的紡織服裝產業配套帶,包括中大輕紡城專業市場,以及建議規劃的服裝步行街、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資訊中心、創意家園、物流中心、人才中心等配套布局。“三園”是指以新世紀工業園為龍頭,以豐平鄉工業園和園洲民營工業園為策應的紡織服裝改造提升區。“兩翼”是指兩個基地,即以樺陽環保產業示范基地為核心的上游紡織印染綠色制造示范基地,和以富園工業園為核心的下游先進制造業示范基地。
園洲鎮服裝產業集群發展辦公室主任梁洪根介紹,鑒于園洲服裝產業有較好的基礎,近年來,園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扶持服裝產業的發展。如《園洲鎮打造服裝技術創新專業鎮“十個一”措施》《關于加快休閑服裝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園洲鎮服裝產業發展規劃(2009-2015)綱要》《園洲紡織服裝產業發展規劃白皮書》等。這些政策措施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當地服裝產業的發展。
根據最新數據,園洲目前的服裝生產和配套企業已有1000多家,另外還有約1000家服裝作坊,全鎮約三分之一的人口從事這一行業。在園洲上南村,全村共有956戶居民,開辦的服裝企業約200家,是典型的“制衣村”。服裝產業早已成為園洲的支柱產業,投資這一行業也成為創業的首選。“資金少的辦作坊、小廠,資金多的辦大廠”。以2014年為例,該鎮從事服裝產業的人員達6萬多人,年銷售額約為50億元。
優勢區域品牌戰略提升產業集群價值
如此數量龐大的服裝企業群,在全國也很少見。那么,它如何形成自己的競爭力?
按照規劃,園洲的服裝產業抓住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時機,不斷完善豐平、樺陽、富園和民營制衣等工業園區的建設。并引導企業和相關項目按照功能劃分來進入園區,培育特色集群。具體而言,豐平工業園主要承接珠三角其他地區的紡織服裝企業,樺陽工業園重點發展漂染、洗水等紡織上游工序產業,富園和民營制衣工業園重點發展以休閑服裝為主打產品的特色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同時,還建成了園洲中大輕紡城和服裝檢測中心等配套項目,以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
2007年,園洲成立了紡織服裝行業協會,加強行業內外的交流合作,實現信息共享,把握市場先機。
通過這些抱團取暖的方式,園洲的服裝企業改變了小打小鬧、各自為陣的局面,提高了整體競爭力。但放眼到全國乃至世界服裝市場來看,這些措施還遠遠不夠。
為此,園洲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實行區域品牌和產品品牌同步推進的策略。一方面,通過注冊“中國服裝名鎮—園洲”的集體商標,提高園洲服裝在法律意義上的地位,以增進集體行動,減少惡性競爭。并多次組織會員企業參加國內外知名面料、鋪料、服裝展覽,如廣交會、廣東惠州產品展銷會、廣東時裝周、虎門國際服裝交易會、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中國名鎮博覽會等,以此提高園洲服裝的知名度。
另一個措施是成立園洲紡織服裝設計中心,為企業提供品牌策劃、營銷等技術平臺,增強新產品的研發創新能力。通過品牌的創新來開拓市場,使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到目前為止,園洲的區域品牌及產品品牌,如樺達制衣有限公司的納奇、邦尼諾服飾有限公司的嘟塔、金詠制衣有限公司的金詠寶寶、泉記制衣有限公司的麗蓓納、麥辰服飾的HOLYMOLY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與此同時,園洲服裝企業采取兩手策略,一部分在網上開拓銷售平臺,一部分大膽地走出去搶占市場。據不完全統計,園洲服裝企業在東莞虎門富民時裝城、廣州白馬服裝批發市場、廣州沙河服裝批發市場等地投資的鋪位都在100家以上。
正是通過這些措施,使得園洲的服裝企業提高了品牌價值和競爭力,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贏得了一席之地。2014年10月,園洲迎來了該鎮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服裝行業賽事——第二屆“園洲杯”全國休閑服裝設計大賽總決賽以及2014“省長杯”服裝設計專項賽廣東(園洲)休閑裝分賽區決賽,共有500多名選手參加初賽。
瓶頸電商沖擊致使銷量大減
梁洪根介紹,盡管園洲的服裝產業有較大的規模和良好的基礎,但從目前來看,企業后續發展碰到諸多瓶頸,如受經濟大氣候和人工成本上升的影響,受互聯網電商的沖擊及融資困難等。
他認為,這些瓶頸中,電商沖擊是最大的制約因素,它導致當地企業總體上減少約30%的銷量。原因很簡單,電商不需要門店,直接從網上發貨,成本較低。這一點從企業的招工可以看出端倪,比如,有的企業原先招2000人,現在只招500多人。總體來看,用工量約減少20%。
有很多企業在這幾年倒閉,當然,也有一些企業做大或者有新的企業引進來。有些80后甚至90后創業,他們對互聯網比較熟悉,電商做得較好,可能就做起來了。但實事求是地說,本地企業做大的并不算多。
電商沖擊是外在的影響,內在的壓力則是創新力不足。梁洪根介紹,除了少數大企業,園洲更多的服裝企業是做代工,全國大部分服裝品牌基本上在這里都能找到代工廠。這樣的情形導致企業處于產業鏈的后端、利潤不高,而且受上游影響較大。同時,本地企業的創新設計能力仍顯不足,沒有形成知名的服裝品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競爭力。
如何提升服裝企業的創新能力?如何抱團取暖走出去占領更大的市場?如何應對電商的沖擊?如何把產業集群做大做強?這些問題擺在當地政府和企業面前,并促使他們推出多項措施去一一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