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德國Fraunhofer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非常靈活的3D打印方法,該方法能夠根據需要制造骨植入物、假牙、外科手術工具或微反應器等幾乎任何你可以想象得到的醫療裝置設計。而來自Dresden的研究者們正致力于一種基于懸浮液的增材制造方法,這種方法如果與其增材制造技術相結合,可以創造出不僅僅是微反應器,還將包括骨骼植入物、假牙和手術工具等。
3.在美國加州實驗室3D打印技術實現了新的突破。HRL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發現3D打印技術可以制作陶瓷部件,來應用到各種尖端領域。HRL實驗室的研究員們希望將3D打印技術制作出的陶瓷運用到其他領域,比如飛機發動機在高溫環境下能夠高效運轉,那么假如能夠使用陶瓷制作飛機發動機,將會大大提高飛機運行的溫度,同時也會進一步的加快飛機的速度。
4.位于馬里蘭州格林貝爾特的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有一組技術專家一直在研究名為“氣溶膠噴射打印”的3D打印過程。這項技術已經由總部設在新墨西哥阿爾伯克基的Optomec公司帶頭研發,非常適合制造高性能電子元件,并可為NASA研究人員提供更高密集度的電子件。一旦成功,氣溶膠噴射打印技術將定義一種全新的密集型電路板生產方式,可優化電子組件性能和相容性。
5.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tate)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型3D打印技術,該技術能夠在世界上首次快速原型和測試聚合物膜,并將其打印成各種圖案以提高性能。未來該研究團隊將繼續優化他們3D打印離子膜的幾何和化學特性,以及了解如何打印新的材料,即在聚合物膜之外迄今從未被打印過的材料。
6.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06所技術人員成功突破TA15和Ti2AlNb異種鈦合金材料梯度過渡復合技術,其采用激光3D打印試制出的具有大溫度梯度一體化鈦合金結構進氣道試驗件順利通過了力熱聯合試驗。該技術成功融合了激光3D打印與梯度結構復合制造兩種工藝,解決了傳統連接方式帶來的增重、密封性差和結構件整體強度剛度低等問題,為具有溫度梯度結構的開發設計與制造開辟了新的研制途徑;同時,開創了一種異種材料間非傳統連接的制造模式,實現了結構功能一體化零部件的設計與制造。
7.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研究人員正在探索使用金屬3D打印技術來為先進的激光系統達到高強度、低重量的結構——他們稱這將改變激光器未來的設計方式。在LLNL內部的一個實驗室指導研發(LDRD)項目中,物理學家IboMatthews和他的團隊使用一臺研究用的金屬3D打印機進行實驗,據了解,這款金屬3D打印機目前全世界只有4臺,它使用了一套定制的軟件平臺,可以實現前所未有的設計控制。
8.由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張海鷗教授主導研發的一項金屬3D打印技術“智能微鑄鍛”,在3D打印技術中加入鍛打技術,能生產結實、耐磨的金屬產品,打破了3D打印行業存在的最大障礙,有望開啟人類實驗室制造大型機械的新篇章。
9.來自美國愛達荷州的CC3D稱其技術的突破點是可以連續打印復合材料,并且可以快速地3D打印將各種纖維、金屬和塑料打印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功能性電子部件。CC3D認為他們的技術在IoT物聯網時代將大有可為,并聲稱他們的打印速度快到讓競爭對手去吃塵土去吧,功能集成3D打印將改變需要組裝的歷史。
10.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開發出一種新技術,該技術使用基于雙光子聚合的3D直接激光寫入來制造定制的AFM探針。據該團隊介紹,小探針的半徑已經小到25納米了,這大約是人類一根頭發寬度的三千分之一。任意形狀的探針都可以在傳統的微機械懸臂梁上使用。除此之外,長時間的掃描測量揭示了探針的低磨損率,表明了AFM探針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