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十三五”蠶桑產業發展的主題詞是:多元化、高效益,生態型,可持續。
目前蠶桑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我國蠶桑產業還是以家庭兼業和手工作業為主,導致勞動生產率提升緩慢;二是產品單一,資源利用率低。
“十三五”研發目標:一是開發能夠支持適度規模經營模式的高效生態蠶桑生產技術體系與產品體系,二是圍繞蠶桑資源開展多元化、高值化加工和循環利用技術研究和示范應用,提高蠶桑產業的綜合經濟效益,促進蠶桑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具體實施目標任務:
一、高效生態蠶桑產業關鍵技術研發、集成與示范。主要圍繞高效生態蠶桑種養關鍵技術研發;蠶桑規模化生產模式及配套技術集成與示范;生態脆弱地區蠶桑產業技術研發與示范;柞蠶提質增效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建立高效生態蠶桑生產新技術8-10項,改進和研制新機械新裝備5-6種,開發蠶桑新產品5個,關鍵生產環節提高工效1倍。建立適度規模經營的高效蠶桑產業新技術、一體化生產經營模式示范基地20個以上,建立生態蠶桑產業技術示范園10個以上,綜合工效提高15%,綜合效益提高10%,培訓技術骨干一萬人次以上,輻射帶動主產區蠶桑生產穩定發展。
二、蠶桑資源多元化循環利用技術研發與應用。主要圍繞蠶桑資源食藥用加工新技術和新產品研發;蠶桑資源飼料化肥料化利用技術研發與試驗示范;桑枝生物燃料和鮮蛹繅絲加工技術研究;果桑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發、集成與試驗示范。研發新技術3-5套、新工藝5-6套,開發新產品10個,制定新標準10個,建立試驗示范基地8-10個,蠶桑資源利用率提高20%左右。
三、高效專用多元化蠶品種的研發、選育與示范。主要圍繞優質高產絲用蠶品種的推廣應用;多元化專用蠶品種的選育;家蠶省力高效繁育技術與品種選育;特色蠶品種選育與示范推廣;蠶育種新技術研發。
四、高效生態多元化桑品種研發、選育與示范。主要圍繞果桑品種選育;生態桑品種選育;特色桑品種選育;桑育種新技術研發。
五、蠶桑病蟲害流行監控和綠色生態防控技術研發。主要圍繞蠶桑主要病蟲害預測預報與預警;家蠶微粒子病檢驗檢疫新體系及統治新技術、新藥劑研發;家蠶重要病害早期診斷技術、防控新藥劑研發;桑樹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技術研發。
六、規模化養蠶生產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主要圍繞1-3齡人工飼料技術研發與示范;規模化商品化小蠶生產關鍵技術研發;規模化大蠶飼養關鍵技術研發;省力高效蠶種生產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
七、桑樹栽培新模式新技術研究。主要圍繞適應多批次規模化養蠶布局的栽培收獲模式;不同用途果桑栽培管理模式;水肥管理。
八、桑蠶高效省力機械設備的選型、改進與示范。主要圍繞桑園管理技術與機械簡易、通用、多功能;養蠶設備高效、適用、省力化技術與設備配套;高效、節能、環保蠶繭干燥設備。
九、蠶桑繭絲新功能評價和挖掘利用技術。主要圍繞蠶桑食藥新用途功能評價;蠶桑動物飼料價值評價及動物適應性試驗;繭絲棉環保脫膠加工新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