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人口148.2萬,主要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素有“文獻名邦”之稱。四千多年前,白族的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洱海文化,唐代南詔國, 宋代的大理國都曾在這里建都,延續了五百多年, 一度成為云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
白族節日有三月街、繞三靈等。其飲食包括夾沙乳扇、冷凍白豆腐魚、三道茶、活水煮活魚、一掌雪、泥鰍鉆豆腐等。
白族民族服飾最明顯的特征,是色彩對比明快而協調,挑繡精美,有鑲邊花飾。白族男子民族服飾差別較小,簡潔樸實;婦女民族服飾懸殊較大,既鮮艷,又素雅華美,往往是上身和頭飾比較花俏,而下身又較樸素;姑娘和小孩服飾比較艷麗,中老年服飾比較淡雅。在顏色方面,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尊貴。大人小孩均喜披羊皮。約在本世紀三十年代以前,內地城鎮婦女,多有纏足者。
小孩民族服飾中的帽子,有繡花的獅子帽、虎頭帽、兔子帽、老鼠帽、青蛙帽、雞冠帽、魚尾帽、姑娘帽等,一般都釘上銀飾物。一頂帽子往往要幾十個工才做成。衣褲有僧衣,繡花口水兜,繡花撐腰,繡花圍腰,繡花被風,連襪褲,繡花裹背。鞋子有繡花獅子頭鞋、虎頭鞋、貓頭鞋、兔子鞋、老鼠鞋、翅頭鞋、船形鞋、蝴蝶鞋等。
白族男子過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飄帶麥桿草帽或白色包頭、黑包頭等。包頭兩邊繡花,吊有玻璃圓珠纓穗。身上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海東(洱海東部地區)男子則外套麂皮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系麂皮或繡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紐子多為銀制,黑領褂,還有多層多包的麂皮褂、一丈多長的白布腰帶,短寬褲腳普通褲。中老年腰系的裝草煙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鞋子有“象鼻鞋”、布制涼草鞋,鞋尖鞋幫往往綴上纓花。老年人穿的有紅緞萬壽鞋,翅頭鞋等。男子服飾,現多已改變成漢族服裝,只有在繞三靈、火把節等民族節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飾。
婦女民族服飾中少女頭飾極為講究,最有民族特色,喜歡梳獨辮,用一塊挑花頭巾,把它疊成長條形加在上面。再用紅頭繩繞著長長的獨發辮,把辮子挽上,發辮成龍,擠在中間,上成龍馬角,下成龍鳳尾。頭巾上的纓穗系到左耳下,風吹飄搖,銀珠閃閃發光。額上纓花發壘成串,既顯示了少女長發美,又突出了發辮下色彩鮮艷的頭巾,非常瀟灑自如地渲染了白族少女發型和頭飾所特有的風韻。成年婦女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右袱結紐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繡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繡花“百節鞋”。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人口159.48萬(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為白族。
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信仰佛教。白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創世紀》、《火燒松明樓》、《望夫云》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不少被編入戲劇上演。
白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善種水稻。大理雪梨、賓川桔柑都是馳名中外的特產。自治州大理已發展成為滇西重要的輕工業城市。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白族家庭里,兒子成婚后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禮儀主要有:對客人,無論是否認識都熱情接待。凡客人光臨,必以“三道茶”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講究的茶禮,即斟茶三道:第一道為純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紅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幾粒花椒。因而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點。進餐時,老人客人坐上首,晚輩依次坐兩旁或下首,并隨時要為長輩和客人添飯加湯,熱情待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