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偏愛麻葛布
巴渝先民何時進化到穿衣,不可確考。建國初期,重慶考古隊員在冬筍壩(今銅罐驛)發掘出戰國船棺,從中檢出麻布痕跡。這說明至少在公元前的戰國時期,巴渝老祖宗已過得比較體面和文明,不像有的族群還光著身子滿地跑,足可驕人。
在東晉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巴志》中,開始記載巴渝產布。到唐代初期,重慶所轄13州全部產布,因質量上乘,被朝廷指定為貢品,年年進貢。勤勞的巴渝婦女,憑借幾塊簡單的木片、竹片,編織經緯,巧奪天工。
但重慶歷來不是產棉區,紡織原料主要是麻,其次是葛,再次是竹及其他植物。統計品種多達11種,最多的是苧麻布,另有葛布、綸布、筒布等,酉陽、秀山、黔江、彭水一帶產斑布、竹布、僚布。唐代中后期蠶桑興盛,新增絲綢產品,唯數量少,消費者限于達官貴人。
宋末元初,黃道婆發明紡織工具,長江中下游機杼之聲不絕于耳。重慶卻因缺乏棉花,生產力處于低下水平。
水運帶動紡織潮
到清代因水運興盛,初步形成以重慶為中心,以萬州、合川為兩翼的商業城市體系,經濟快速發展,紡織業突飛猛進。光緒《永川縣志》載:“邑多種苧麻,績織成布,細者為衣服,粗者作帷帳,間有出售遠客者?!蓖巍稑s昌縣志》載:“比戶皆績,機杼之聲盈耳。富商大賈,購販京華,遍隸各省?!卑严牟忌庾龅搅吮本?。光緒《秀山縣志》載:“紡棉織布皆婦工,今遠近通稱平塊布,其實官莊、牙阻婦女最工織布。”
長期困擾的棉源,不知不覺迎刃而解。乾隆《巴縣志》載,當時朝天門碼頭每天卸下棉花四五萬包不等,每包200市斤,一天就有8萬到10萬斤。20世紀初,在本埠商業門類中,棉貨業比重最大,外地商人在東水門設立八省會館(即湖廣會館),申報的主營項目就是棉花。
棉花到手,如虎添翼。民國《涪陵縣續修涪州志》載:“鄉村婦女多紡棉花,機房零收,織布曰大布。”光緒《銅梁縣志》載:“布有連機、紅邊、袍布等名,行銷各處。”乾隆《墊江志》載:“邑多紡棉,自給而外,率多販賣,以故墊邑土布遠達四方。”巴渝老鄉不僅賣布,還知道以染料盈利。光緒《秀山縣志》載:“漚藍為靛,農隙所講事也?!锻肌吩疲悍N藍一畝,敵谷一頃。能染青者,其利又倍?!?
1900年,四川蠶桑公社籌備會議在渝召開,公推合川舉人張森楷為社長。1901年,重慶棉花行幫公所成立。1904年,本埠第一家機器織布廠“幼稚”染織廠面世。1908年,全川第一家蒸汽繅絲廠“蜀眉”絲廠在渝創辦。那時的重慶,真是“村村織機響,家家紡織忙”。西部棉貨中心已非重慶莫屬。
撐起后方半邊天
日軍侵華,河南“豫豐”、湖北“裕華”、“申新”四廠、軍政部紡織廠、沙市紡織廠等13家大型棉紡廠遷渝,加上本埠原有的500多家手工作坊,重慶成為戰時中國主要紡織基地。
長江中下游產棉區淪陷,棉源告急。奸商唯利是圖,囤積居奇,牟取暴利。當局制定棉花棉紗棉布統制政策,即國家統購統銷。聘請資深棉紡實業家穆藕初接任經濟部農本局總經理,全面實施。采購重點轉向川棉、陜棉。
統購統銷政策周密細致。在收購方面,實行定價、獎勵多交者。最重要的是征實,即必須交納棉花,不能以錢代替。在交換方面,實行以花換紗、以紗換布,即民間作坊、服裝廠要想得到棉紗、棉布,必須拿棉花來換。在供給方面,優先保障軍用。在銷售方面,實行以布控價,配售民用。重慶首先推行,市民憑身份證,每年限購棉布一丈五尺,可做一套服裝。穆藕初深謀遠慮,在陜西漢中、寶雞等產棉區設立機器打包機,組織車船運輸隊,成立運輸站和修理廠,確保物流通暢。在四川三臺、樂至等產棉區設立辦事處,推廣手紡技術,并以棉布回收棉紗,再把土紗運到重慶,與機紗搭配織布。
炮火連天,彈痕遍地,重慶棉紡業肩負重任,有力支持了抗戰。
知難而進振雄風
新中國建立,官僚資本“豫豐”等廠被人民政府接管,私營“渝新”、“裕華”等廠公私合營,改為重慶第一、第二、第三棉紡廠,生產蒸蒸日上,供應西南地區綽綽有余。此后,國家投資新建針織總廠等國企,花色品種更為齊全。三年困難時期,本埠除外調棉織品外,還率先免票供應調價棉織品,市民花費比平價高3.09倍的錢,可穿新衣。在筆者記憶中,地產32支紗、64支紗圓領衫、背心可謂質優價廉。
由于沒有棉源,加上區位不利,又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重慶紡織業缺乏競爭優勢,趨于萎縮。但是,具有輝煌歷史的重慶紡織業不甘落后,正在通過降低成本,提高裝備水平,加大產品差異化,增加質量附加值等措施,努力重振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