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工作室,我希望會有好的創收。”葉謙如是說。
產品結構、款式之困
“現在蠻多設計師品牌,一個款只有一個尺碼,撐死了兩個尺碼,說到第三個尺碼,設計師會說‘我不是賣給那樣的人穿的’。”負責上海時裝周組委會工作多年,呂曉磊看到這幾年設計師新人不斷涌現,眼界不低,但還少有踏實落地的。
在呂曉磊看來,商業體制之外,設計師的內功更有待提升。
最為現實的是,設計師很個性化的產品很可能達不到百貨店的要求。“所以產品結構、款式都要有調整。”呂曉磊說,“百貨店的商業模式對設計師來說根本就是一個在天、一個在地,如果當中沒有一個銜接的點,根本沒有這個機會。”
廖曉玲也坦言:“在商業渠道里,我們的東西存活的可能性比較小,等于是一個小工作室和一個大公司去硬碰硬競爭,貨品結構等各方面都是非常難以匹敵的。”
“現在蠻多設計師品牌,一個款只有一個尺碼,撐死了兩個尺碼,說到第三個尺碼,設計師會說‘我不是賣給那樣的人穿的’。”在呂曉磊看來,這種“端著”的姿態并不可取,因為設計師行業新人輩出,如果每年的銷售達不到一定量,即使再有名的牌子,若干年后還是會淪陷。負責上海時裝周組委會工作多年,呂曉磊看到這幾年設計師新人不斷涌現,眼界不低,但還少有踏實落地的。
在廖曉玲眼中,設計師群體“最經典的問題”就是個人表達與商業難以契合。“現在我也會花很多時間去理解大家衣服穿著的狀態,什么時間、場合穿這個衣服能夠彰顯‘衣人合一’的狀態,這都需要一季、兩季的時間來磨合,才能夠使這個產品產生從內而外的生命力,而不僅僅是形式感。”
走出閨閣直面市場或許是最快的途徑。上海時裝周與聚集地合作,找了18家設計師品牌在里面做為期一個月的展售,不收取租金,最終會統計各家店鋪的銷售額,以期找到有商業價值的產品,做下一步的推廣。
呂曉磊說,現在媒體對設計師大多是“捧”的,設計師也比較“自戀”,而當接觸了消費者,才會發現面料、做工可能都要做很大的改動。“(靜安寺)這個區域的消費群非常不錯。設計師至少要找到一個適合穿你衣服的人群,生存發展的空間才會大。”
“需要找到商業機會”
“已經做了三五年的設計師,開一兩個小店已經沒問題,但要達到一個更高的銷售額,比如500萬,跟原來100萬就是兩回事情,從500萬再到1000萬是差不多的,工廠配置和規模可以達到。”
因多方掣肘,大部分設計師品牌的下一步發展面臨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