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品會,一家專門做特賣的網站。每天100 個品牌授權特賣,確保正品,確保低價。短短4年,唯品會的會員數超過2800 萬,并于2012 年3 月在美國紐交所成功上市。2012 年,唯品會榮登德勤高科技、高增長榜首,榮獲2012 年度最佳電子商務企業大獎。”這段文字描述就在唯品會微博頁面的公告欄上。100字左右的篇幅就把唯品會這短短4年來的優異戰績描述出來。唯品會猶如一匹股市黑馬,市值曾一度是當當網的4倍。在如此輝煌的戰績之后,不僅引來了比如投資研究機構Greenwich Research Group對唯品會做空機構的質疑,各大電商也在稍許質疑之后難掩“羨慕嫉妒恨”,紛紛效仿:凡客聯手李寧推出“閃購”活動,當當網開始了中高端品牌的尾貨特賣的“尾品匯”,京東推出“閃團”業務,天貓今年將推出“品牌特賣”平臺……
閃購模式是否可以復制
在唯品會出現之前,中國消費者對閃購這一概念幾乎完全陌生。閃購模式又稱限時搶購模式,起源于法國網站Vente-privee。閃購模式就是以互聯網為媒介的B2C電子零售交易活動,以限時特賣的形式,定期定時推出國際知名品牌的商品,一般以原價1~5折的價格供專屬會員限時搶購,每次特賣時間持續5~10天不等,先到先買,限時限量,售完即止。顧客在指定時間內(一般為20分鐘)必須付款,否則商品會重新放到待銷售商品的行列里。
唯品會就是這樣的模式。首先,與傳統B2C模式相比,閃購模式相對較“輕”;同時,因為唯品會采用了將未銷售完的商品和退貨退還給供應商的方式,幾乎不存在庫存問題,所以閃購具有它獨特的優勢;但是這種模式也相對容易復制。如上文所言,各大電商紛紛抱著“你能做到我也可以”的心態角逐“尾貨”擂臺,伴隨著各大電商規模的不斷擴大,不免讓人懷疑不久之后電商之間將會有一場“你死我活”的價格戰。
“話語權”是否長期有效
京東副總裁兼團購事業部總經理張守川就表示過,唯品會營收增長勢頭和毛利率都走在了國內B2C電商之前,這種現象也從側面反映了很多品牌商擁有較大的庫存、渴望快速出貨、迅速回籠資金的迫切需求。雖然目前唯品會與很多的品牌商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合作關系,但是隨著各大電商瞄準尾貨市場,這種合作關系是否依然穩定成了一個疑問。就有服裝企業相關人士表示,對于這些急需釋放庫存的企業來說,如果有專門處理尾單、庫存的網站,他們都會去的。因此,雖然唯品會目前的知名度對這些合作企業有一定“話語權”,但是當這些供應商面對像京東這樣“大哥”級別的電商,唯品會的“話語權”是否長期有效,就是個疑問了。另外,面對貨品賣不出去就退還廠家這樣的“硬性”方式,供應商是否會選擇與可以提供相對具有“彈性”條件的、或者具有一定“消化能力”的電商合作,從而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沖動消費可以持續多久
閃購的限時搶購模式帶給消費者的更多的是一種“沖動型消費”的體驗,人們購買欲望更多源于看到貨品原價和現價之間巨大“視覺差異”帶來的“欣喜感”,和看到限時搶購時間隨著秒表跳動而“時刻”在減少的“刺激感”,沒有這兩者的相互影響便構不成消費者的沖動消費。
首先,消費者沖動消費之后“后悔”引起的退貨率較高;其次,人們對于特價銷售的產品的需求畢竟是有限的。真正的情況是人們會到這樣的網站上“碰碰運氣”。有消費者體驗之后說道,上了幾次唯品會網站后發現其實同款的產品在淘寶也能找到,價格不一定便宜。另外,雖然貨品都是正品,但是由于是尾貨,往往會讓消費者產生“有時滿意、有時很差”這樣的極端評論,以及“在這里買東西,還真得靠運氣”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