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014年)作為互聯網金融元年,雖然屢次被提及涉及詐騙、非法資金池、吸收公共存款等法律邊緣問題,眾籌模式和p2p(網貸)模式都是對傳統經濟和金融體系多層次發展的有益補充,這已經得到大眾的認可。如果說眾籌販賣的是“夢想”,那么p2p販賣的就是高額的“利息”。
“如果每個中國人都給我1元錢,我就是身價13億的富翁了”——這大概就是眾籌思路的起源。“眾籌”起源于美國kickstarter這一眾募平臺的興起。從2009年創辦時起,kickstarter就將美國著名作家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一句話作為其定位: “世界對想象力而言只是一塊畫布”(“the world is but a canvas to our imagination”)。
前段時間跟一知名咨詢公司的朋友聊天,此君非常看好眾籌。據他講在四川這邊已經有企業開始運作眾籌。由企業家俱樂部牽頭組織,然后由創業家們登臺路演,行業專家在下邊點評。然后由參與者自由選擇要投資的項目和金額。據說場面火爆,臺上唾沫橫飛,臺下觀眾參與非常積極。雖然參與點評的項目很多,很多都是小而美的項目,很有創意的idea,可以賺點快錢、小錢,但沒有技術門檻,無法形成行業壁壘,,,有前景能做大能上市的很少。這些項目非常適合眾籌,據此君講他在微信群里的一個100多萬的眾籌項目在半個小時內就被投滿,運作效率非常之高。當然,這位朋友之所以熱心眾籌的原因是他作為第三方咨詢公司在眾籌項目中可以全程參與,前期作為第三方專家為眾籌項目進行篩選,做好項目的“風控”。后期可以為創業企業提供咨詢和輔導,看起來是個完美的結合。品牌專家楊龍認為眾籌項目形形色色,從圖書出版到盲文手表,從微電影到空氣傘。有給予經濟回報的,也有純公益捐贈的。但目前國內眾籌的實際情況是雷聲大,雨點小。好多都是企業在炒作,實際運作情況并不理想。發起人追尋的不是真金白銀,而是一種價值觀的認可。
與眾籌同為互聯網金融的p2p(網貸)在中國的發展如火如荼,公司數量和交易額都可以用“井噴”形容。p2p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比眾籌起步早,在國內是以債權轉讓模式為主。現在一邊是大量不良平臺倒閉跑路,一邊是大量的新平臺涌現,近兩年風投與上市公司及銀行也紛紛介入。
同為新興互聯網金融的代表,兩者為何會差別這么大。品牌專家楊龍認為主要在于兩者的屬性差異,眾籌的概念創新者和資助者的關系還不確定。資助者扮演著慈善家、投資者和客戶的角色。當承諾的回報無法如期實現時,資助者會感到不滿。資助者在更多時候是扮演天使投資的角色,投資風險可以說是無限大,對于既沒有風投經驗又不了解項目行業前景的投資者來說,眾籌項目基本相當于賭博。而p2p的收益則可以預期。大部分平臺都聲明提供保障(雖然不合法規),有的是擔保或者小貸公司負責。再不濟也會有風險保證金,當然有的還有抵押或者質押物。兩者風險孰重孰輕,大家自然明白。互聯網網民當然會對p2p趨之若鶩。
品牌專家楊龍認為從眾籌與p2p(網貸)的運營方來說,眾籌收益來源于會員、廣告、及項目成交服務費。其利潤和盈利模式與其它的電商平臺大同小異。而 p2p的經營者們,大部分除了收取服務費,更多的是靠與線下放貸機構與個人共享高額的息貸差,據了解國內某知名平臺息貸差就達30%-40%。當然還有些就純屬詐騙和非法集資,這些不在討論范圍內。